AI技术正高速爆发,但想把“AI成果”变成海外专利,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。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,AI发明正面临比其他技术更严苛的审查规则。很多企业一开始信心满满,结果屡屡被拒,问题出在没理解这些国家对AI发明到底怎么看。
先说美国。USPTO对AI专利的核心考量是:有没有“具体的技术改进”。光说你的模型多智能、算法多复杂,远远不够。如果专利只是泛泛地描述“提升识别率”“自动生成结果”,就很容易被判定为抽象概念(abstract idea),不符合可专利性(101条款)。要提高通过率,就要在申请中突出一点:你的算法是怎么改进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功能,比如提升图像识别速度、降低模型部署资源消耗,或者解决具体硬件瓶颈。总之,要让审查员看到技术落地、系统改进的“实锤”。
再看欧洲。EPO对AI专利采取的是“技术贡献”原则。简单说,不是所有AI发明都可申请专利,必须是对现有技术带来了可量化的技术效果。比如你开发了一个新算法,在医疗影像诊断中提升了具体的识别精度,这种场景化+应用效果的叙述方式,比单纯谈模型架构更容易被接受。而如果你的专利只是在说“本系统使用AI进行预测”,那对不起,很可能被直接驳回。
此外,无论是美欧,都非常关注权利要求(claim)怎么写。AI发明很多都是流程、方法类,不能仅用抽象术语堆叠,要细化到数据输入、处理步骤、输出用途。如果你能明确数据来源、使用场景和技术瓶颈,专利文本就会更“接地气”,也更容易通过。
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点:AI技术更新快,专利周期却很长。如果你的申请内容缺乏“前瞻性”,到拿到授权时可能已经被替代。所以建议企业在申请时同步准备多个层级的改进方案,不仅写现在的做法,还提前布局后续版本的可能演进路径。
AI技术想走出去,专利是品牌壁垒、也是市场通行证。但别忘了,美国看的是“是否解决了技术问题”,欧洲看的是“是否带来技术效果”。如果你还在用传统算法逻辑去包装AI发明,可能连门槛都过不了。
真正高质量的AI专利,一定不是“AI+场景”的堆叠,而是对技术本质问题的实质改进。了解规则、调整策略,出海专利才能少走弯路。